2016/1/4

一早的白米飯

「早餐吃白米飯」在我們家已經落實了很長一段時間,當初是因為中醫師的建議,用以改善我們家兒子腸胃疲弱和過敏的體質,大概一年的時間下來,發現兒子的胃口有進步,吸收改善(從舌苔來看),身高也讓媽媽欣慰一些些。

而醫生的衛教固然十分符合醫學理論,另一個讓我願意早起準備米飯早餐的動力,則來自這篇美麗的說法,感覺每粒白米早在被我們吃進肚子前,已經先幫我們和土地打好關係,並勇敢堅毅地在我們生長的大地中成長,帶著滿滿的能量來到我們的身體裡:

台灣屬海島型濕熱氣侯,脾胃容易藏濕氣,溫差一大體質較差者就容易感冒生病。但同樣在這樣濕氣高、悶熱的氣侯下,稻米卻適應良好,我們吃米,便能得到它早已適應這片土地而儲存下來的精華,我們也能長得好。



中醫講「氣味」,同樣是米,台灣米和國外的米並不相同,我們常年生長在台灣,體質和生活在天寒地凍國家的人也有差異,每個人應該食用已經適應在地氣侯的穀物,讓它的穀氣幫助我們的身體。這也是鼓勵大家吃當地、當令農作物的原因之一。所以日本米雖然好吃,但就近選擇優質的台灣米其實對身體更有幫助。

而且,吃乾飯又比吃稀飯來得好,因為乾飯需細嚼慢嚥,唾液才有時間充份與米飯混合,讓唾液中的酵素能幫身體做第一道的消化,對腸胃系統差的人來說,是很重要的一個步驟!
因為這樣的衛教觀念,我便開始和孩子溝通早上吃米飯的新生活運動,我們是從做飯糰開始,讓他們看到好看的「米飯作品」就想吃,放假時姐弟倆也自己捏飯糰,現在我們一週至少有5天早餐吃飯,兩個孩子已經能接受這個飲食習慣,有時侯因為時間來不及,讓小孩把飯糰帶去學校吃,同學問怎麼一早就吃飯,加上帶到學校的路上,飯糰已經搖晃得不成樣了,他們自己還是能為早上吃飯這件事說出個道理來。

另外,學校教自然課的柳樹婆婆,也從另外一個觀點鼓勵孩子吃在地米飯,同時加深了孩子吃米飯早餐的意願。一天,女兒回來告訴我,柳樹婆婆也說,大家應該多吃台灣米,少吃麵包,因為麵包是麥做的,台灣只產一點點麥,大部分的麥都是坐船來的,坐船要汽油,對地球不好,台灣米不用坐船,很環保、又營養,所以大家應該多吃飯。女兒一邊說著,一邊頷首微笑,十分同意的模樣。

因為理解了米飯的好處,現在吃起飯,咀嚼之時多了一份欣賞它的心情,每一粒小小的米,可是孕藏著大地的日月精華,活脫脫地充滿能量,讓吃下肚的每一分營養,安安穩穩、健健全全地被吸收。

吃米,也感謝米!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