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0/3/1

兒童文學|大森林裡的小木屋

曾經和小孩一起在旅遊生活頻道看了一系列極地生活的節目,這個節目並不像現今特別企劃出來的實境秀,而是一對夫妻原原本本選擇居住在極地森林的紀錄。印象最深刻的是,冬天來臨前,男主人每天都必需出門狩獵,女主人除了掌管一日三餐,還有一項重要的任務就是將男主人帶回來的野生動物,煙燻、醃製成能長久存放的肉品,這關乎在即將到來的冬天,夫妻倆與雪橇犬能不能有足夠的食物過冬。當他們獵獲了一隻鹿,將鹿從森林深處拉運回住家已然是件大工程,接下來肢解鹿的骨與肉,取其內臟、扒下鹿皮,各有其用處,得在幾天內才能完成所有工作。所以秋天之後,他們每天的生活都圍繞在儲存食材、準備食物之間,十分忙碌而耗費體力。
《大森林裡的小木屋》讓我想起了這個節目,那份為生存而日日勤奮付出勞力與巧思的精神是相似的,但因為故事發生於美國西部拓荒熱潮的1860年代,許多原始生活的樣貌,包含使用的工具、技術、社交活動,都因為年代差距顯得獨特與趣味。書中不經雕琢的文字與口氣,像極了一個孩子帶著童心,誠懇地分享平平常常的每一天,但是是與我們現今生活非常不同的每一天。

由小樹文化翻譯出版的這個版本更加推薦珍藏,它是由安野光雅執筆插畫,淡雅清新的插圖親切地拉近了我們對遠久以前西部拓荒生活的想像。文字易讀,圖像優雅豐富,讓人忍不住在閱讀文字的同時,停留下來看看圖裡為我們補充些什麼。
《大森林裡的小木屋》是《大草原上的小木屋》系列的第一冊,作者即故事中的二女兒羅蘭。羅蘭自兩歲時便與父母親和姐姐妹妹開始了拓荒遷徒、自給自足的生活。在第一冊裡,經歷一年的時序,即使森林裡景致四季分明,孩子的娛樂活動與家庭的生活條件明顯因季節而不同,但不變的是一家人必須仰賴森林資源而生存的互助與忙碌,以及媽媽精巧打理生活的勤勞聰慧。
羅蘭家的庭院有一截中空的樹幹佇立著,頂端裝著可掀式的屋頂,接近地面處有一扇小門,中空的樹幹內壁可以掛上醃製好的肉品,底下燒柴,樹幹便是一個大型的煙燻箱。透過安野光雅的透視插圖,我們可以看到在那個年代,如何善用大自然的資源自行設製煙燻設備。而且故事中也不斷提醒我們,用山胡桃木來煙燻火腿是最棒的!
在一年當中殺豬的時節,舅舅會帶著殺豬刀前來幫忙,殺了豬後得用滾燙的水燙豬身、刮除豬鬃、分部位切下豬肩肉、豬腹、豬肋排、豬腩,還要留下豬心、豬肺、豬舌,碎肉則用來做香腸。但小孩最期待的是豬膀胱與豬尾巴。爸爸會將豬膀胱洗淨後,往裡頭吹氣,變成一顆「白色氣球」,豬尾巴則串在樹枝上,讓孩子拿到碳火上燒烤,「氣球」成了孩子的玩具、香味四溢的豬尾巴則是姐妹倆爭相咬一口的美味零嘴。
到了夏天,媽媽會製作一年份的乾酪,為了製作乾酪得殺掉一頭小牛,因為只喝乳牛媽媽牛奶的小牛,胃膜裡有製作乾酪必需的凝乳酵素,這個段落的文字雖然已經描述得清楚生動,但配合安野的圖,可以想見在這一大串流程中,媽媽工作的步驟與身影。
媽媽除了日日勤勉地打理家務餐點,對孩子的照顧也周到美好。她為孩子唸故事、做紙娃娃、以麥桿編帽子。在重要的日子來臨前,媽媽會利用濕布為女兒們的頭髮上捲子,隔天起床拆下布條,女孩們就擁有了一頭美麗的捲髮。
而爸爸在孩子心中英勇無比,擅長打獵、自己做獵槍子彈、能採蜂蜜、會做楓糖。雖然故事中經歷幾次森林裡與野生動物對峙的危機,爸爸都能平安歸來,但拓荒生活的風險處處存在,一家人需要互相給予勇氣與信心才能支撐下來。
《大森林裡的小木屋》除了記下了大人們於荒野生活中的各項任務與技能,也同時著重於孩子的生活點滴與童趣的記憶。生活在森林,僅管生存條件受限,成人與孩童都同樣領受於大自然富饒的供給。我欣羨著森林裡的小屋,時常有爸爸的小提琴樂音,祝福孩子好夢的寧靜、也欣賞著故事裡的母親,善用智慧維穩一家人生活的恬適。那是個生活條件受限的年代,但絕對不是匱乏的年代,反之,它有著那麼些讓現代人嚮往的單純與踏實。
《大森林裡的小木屋》
作者/羅蘭.英格斯.懷德
繪者/安野光雅
小樹文化



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