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文學並不只是記錄歷史或報導事件,而是要刻劃生活並呈現跨越時空的普遍人性。」
—柯倩華
在柯倩華老師的導讀文中,這是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話,也是這本書何以感動人心的靈魂所在。
在故事裡,讀者參與了小男孩日常的一天,從日出到日落,作者的細膩鋪陳,讓我們看見一個時代的故事,從爺爺到孫子的三代交迭,交織著童年的單純真摯與人生的寫實命定。
故事以第一人稱進行,小男孩在一天的開始,以平實的口吻,像介紹自己的生活一般地,帶我們共度一天的時光。小男孩悠悠地起床、急著找同伴玩耍、匆忙回家吃午餐、幫媽媽上街買東西,然後等著夜幕低垂的晚餐時間。我們在他的低語口述中,感受到他對小鎮的熟悉,以及眼前的這片大海與他生命環環相繫的情感。然而,不論是一早波光燦爛的海浪、午後風平浪靜的海面,或是映照著晚霞的橙色大海,男孩總是不預期地訴說著,在此同時「爸爸在深深的海底挖礦」。
前一刻,眼前所見是海平面上臨海小鎮隨著日光變化的海景風光,下一刻旋即提起海平面下「爸爸在深深的海底挖礦」的掛念。繪者Sydney Smith用整個跨頁有層次的深色畫出位於海底下礦坑的黑暗,只保留一角看見礦工們工作中的身影。兩者一前一後,其口氣、畫面的反差,襯托的便是小男孩童稚的心中對父親辛勞工作深切的牽掛。
「我是礦工的兒子。
在我住的小鎮,生活就像這樣。」
在我住的小鎮,生活就像這樣。」
小男孩的爺爺是礦工、爸爸是礦工,小男孩說那漆黑的地底坑道,有一天也會成為自己工作的所在。小男孩明白父親的工作對家庭的重要性與其本身兼具的危險性,他隱隱的擔憂表現在父親平安回家的緊緊擁抱中,也在睡著後仍想念著父親的睡夢中。同時,透過爺爺與父親對命運的順應,小男孩早已略知自己的未來。在一九五O年代,這是美國許多媒礦城鎮的寫照,因為當時封閉的民風,父子同為礦工者不在少數。或許看來有些許無奈認命,但無非也是在資源與選擇較為缺乏的條件背景下,一條踏實篤定的人生道路。
在這個故事裡,透過孩子一天當中的作息與思緒,勾勒出當時的歷史和民情,它有屬於時代背景的根據,也有屬於平凡人生的甜美與艱辛。跨越時空到了今日,一個家庭中家人相互體諒扶持的力量,心與心相倚相繫,無生活形態之分,便是讓人心溫暖悸動的普世價值。再者,作者安排由一位年幼的小主角來訴說,撼動力甚為溫柔而綿長。
《我家在海邊》
文/Joanne Schwartz
圖/Sydney Smith
譯/劉清彥
小天下出版
從小天下看大未來
文/Joanne Schwartz
圖/Sydney Smith
譯/劉清彥
小天下出版
從小天下看大未來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